郑州
[ 选择城市 ]
专业权威展示优秀陵园,全程帮逝者选理想墓位
0371-65050950

落叶归根墓地网:历史文化与殡葬

浏览量:365

  落叶归根墓地网:历史文化与殡葬

  殡葬文化学细分为历史文化、思想文化和礼仪文化三方面,但是考量到殡葬文化的思想根源,其实包括哲学与宗教两部分,二者不尽同质,最好分别讨论;因此本论文乃分历史文化、宗教文化、哲学文化及礼俗文化等四节,而首先要看的便是历史文化。对于“文化”的概念,中国和西方各自有一番解释;中国讲“人文化成”,亦即“制礼作乐以教化人民”,西方则将文化视为“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”。乍看之下,西方的定义相当广泛,而中国式的理解又充满了儒家色彩;但从现实面考量,这两种解释都不算离谱。由于本论文主要是为了推动华人世界的殡葬改革,通过学科建构而讨论文化议题,基于我所提倡的“中体外用”立场,可以将上述有关“文化”的中西观点加以整合,用以体现“以汉民族为主的生活方式”。

  落叶归根墓地网认为,涉及婚丧的生命礼仪,不但具有民族色彩,更反映地域背景。就台湾的殡葬文化加以考察,汉人的礼仪、闽南的民俗,加上日据的流风,还有近半世纪的经济发展结果,都对眼前文化现象的形成有所影响。为了正本清源、推陈出新,理当从历史文化谈起。提起历史,首先注意的便是它的时间性;连后面要讨论的宗教文化、哲学文化和礼俗文化,都不能忽略相应的宗教史、哲学史及礼俗史探究。尤有甚者,历史考察可当作是检视文化活动的主轴;毕竟生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,历史观点无疑可以呈现文化变迁的深度。在另一方面,人们对“历史”概念的双重性也应该有所分判;历史既指文化活动在时空中的流变,也指对此一流变所进行的系统化思考,后者就是史学。

  学术界对于“历史”的概念,系分为一阶的“活动变化记录”和二阶的“变化因果解释”两层来探讨;前者重史料搜集,后者重史观评断。譬如中国改朝换代,后代治前代历史,一方面详列史料证据,一方面也要臧否时政。以这种历史二重性来考察华人的殡葬文化,必须把握丰富的史料,以及适当的史观,缺一不可。中国历史有明确的朝代作为时序的划分,加上古人办丧事长期受到儒家礼法规范的影响,丝毫不得马虎。问题是时至今日,许多繁文缛节早已显得不合时宜;但这并非指其为错误,而无宁是显示其不相应。因此大家实有必要在保存“礼义”的前提下,不断改革“礼仪”。礼义即是礼仪的意义,它包括儒家的“孝”文化与道教的“鬼”文化;这些属于哲学文化及宗教文化,留待后面再谈,现在先来看不同时代的殡葬制度。

  “殡葬”原指出殡与安葬两个不同的治丧阶段,但是如今当相关的法规、机构、单位皆以“殡葬”为名,它也就超越原本所指,而扩充为一个通称。殡葬制度大致包括墓地制度、丧葬制度、棺椁制度、陵寝制度、丧服制度、冥器制度、殉葬制度,以及居丧制度;除最后一项纯属仪式活动外,其余皆涉及具体实物;且除了殉葬外,各种制度也都流传至今。现代人去世后,不免要经过殓、殡、葬三个阶段,亦即遗体处理、行礼如仪、入土为安。人类与动物有所不同,在好的一面是善待遗体,在坏的一面则是残杀同类,由此可见人性的矛盾。善待遗体的理由之一,是相信身体之外尚有灵魂;人死后身体毁坏,灵魂却能够不灭。正是“灵魂不灭”观点不断被宗教及民俗信仰所强化,华人的殡葬礼俗才演变成现今的多样风貌。

  在各种殡葬制度中,墓地制度的历史最悠久。远在石器时代,人类居住于洞穴内,自然把死去的家属也葬于洞穴。“葬”的原意为“藏”;就近墓葬,有不愿亡者远离和保护遗体的双重用意。墓葬后来由家族发展成氏族,由私藏走向公共处置,进而表现出社会阶级的高下之分。而从墓葬演进到深埋土葬、使用棺椁,以及对统治者的陵寝设计,甚至用人兽殉葬等,都反映出殡葬文化的日益繁复。至于历来对丧礼服饰的规定、供亡者使用的冥器,还有类似兵马俑等大规模的陪葬物品等,无不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。一个鲜活的例证,就是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代贵妇完整墓葬遗物。这位名为辛追的女士,是西汉时代地方政权长沙国宰相夫人,去世时享年四十九岁。由其所受厚葬的礼遇,可以让人们对两千多年前的殡葬文化有着相当的了解。

  历史发展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规律,在史学界并没有定论;不过对于历史上各类活动的考察,在鉴往知来上,多少具有启发作用。华人世界以汉民族为主,汉人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,从此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。人死后“入土为安”的观念至今未灭,以至现在大陆上即使火化也希望墓葬,因而使得塔葬始终未形成风气。不过只要是占地的葬法,必然形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窘境。人类在二十世纪虽然发明出足以毁灭所有生命的武器,但也形成永续发展的保护环境理念。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台湾,当我们反思在地殡葬的历史文化背景时,固然可以明了传统的作法其来有自,但也有可能自我超越而走向改革创新的途径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一方面正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,另一方面却也能够创造历史


落叶购墓全程服务

24小时咨询热线:0371-65050950